看到一些互联网创业者成功,许多人眼红了。甚至也想加入互联网创业的队伍当中。小米的成功无法复制,雕爷的营销思维无法照搬。互联网成就了许多人,同时也摧毁了许多人。今天就为大家细数互联网创业的两种“活法”和“死法”。
【活法一】垄断型方阵 VS 单兵
纵观有大成绩者基本上是单品带体系的模式,这模式一成就会让后来人面对一种小兵对斯巴达方阵的形势,一点取胜机会没有。国内BAT乃至近期的小米,国外微软、Google、Facebook都是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终极目标是自然垄断。
为了从单品扩充到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其中的关联,这种关联植根于产品的格局与天生秉性。后期的快速迭代无疑是有益于迅速找出该走的道路,但其实并不能打破这种格局和秉性。这似乎是一种天赋,后天的努力可以决定这种天赋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的问题,但并不能打破这种天赋既有的限制,除非你动用资本的力量。
具体来讲,从搜索到社交网络就不是一种有效关联,但从电商到金融就是。这似乎是马后炮,但可以看下应用分发这种很垂直的领域。
分发更像是一个单纯的工具,更容易被大量占有用户时间的APP吞并掉,但同时分发又不能随意扩张到SNS这类顶级入口。这里面有个可怕的场景,当意识空间逐步独立并且人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它上面时,各种新想法就会在意识空间里传播(比如新出的XX APP真好玩啊),而传播的主战场正是SNS,所以把SNS里的关联信息直接导到分发里面是顺风顺水。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好玩,直接去下载一个回来要比启动某个分发的APP再查找方便许多,只要SNS里的内容与这种用户需求关联的足够好。但是反过来,从分发到SNS就不成立,几乎是十死无生,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性。
从分发无法逆袭到SNS这事上可以比较好的理解我上面说的一种产品天生内置了一种天赋和秉性,这种天赋和秉性决定了它对外进行关联的方向,也就决定了它是否能够体系化,甚至决定了规模的上限,比如说招聘、旅游这种虽然可以成为一极,但天生就不可能是BAT的量级。
创业者大多是比较推崇精益的,但这种显然会死人的坑还是不要去试了,不管用什么样的名义。
总结来看创业者初步成功后发展上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单点带体系,自己成为独立存在的一极;一种是单点利基,自己不成为庞大的体系,但把一点做深做透,可以很好的生存;一种是把自己卖掉,成为别人体系里的一员。考虑第一种模式的则要注意上面说的限制。
【活法二】单点利基
第二种模式也很简单,就是把某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做的很深,很有特色。这种模式的先天约束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不能是太赚钱的地方;一个是要有深度可挖。
如果太赚钱,土豪们比如BAT一定会盯上,并来竞争,那就会成为肉搏消耗战,一旦那样小兵绝对干不过方阵。
如果没深度,那就谁都能做,立成红海,也会死的很难看。有深度可挖并成功的挖掘出这种深度,可以过滤掉相当数目的竞争者,这就可以保证这领域有点红有点蓝,既不让大众眼红,也不让土豪垂涎。
对于不涉及线下的企业而言这模式总是会有种走钢丝的感觉,关键原因是互联网上很多壁垒的打破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我记得德鲁克讲单点利基的时候用的案例是做眼睛手术时所用的一种独特的酶,纯从技术壁垒上讲,那种酶的壁垒总是要比线上应用高一些。似乎是O2O上更容易达成这个模式,比如你做一个真有特色的连锁餐饮。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